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食物會偷聽你的每個意念
你的話語和思想會影響你吃進去的食物所提供的能量。
餐桌上的菜色並不是一塊一塊的靜態營養,而是一口一口的動態能量,而且會偷聽你的每個意念。
儘管營養學家無法真正把你的想法量化,然後列在食品成分表上,但他們或許應該這麼做,才能正確估計豬肉、豆子或義大利麵等東西對你的健康有何意義。
如:你想法的能量會跟著鈣質和維他命D一起被攝取進去。
資料來源:
Pam Grout《9個實驗,印證祕密的力量》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一切盡是意識、一切都是能量
在這世上物質和意識不是兩樣分開的東西,我們所說的物質是意識睡眠,而我們所知道的意識是物質覺醒。
實際上物質和意識沒有不同,它們只是同一樣東西的不同彰顯。存在是一,這個「一」是神、是梵……或者叫它什麼都可以。當「一」在沉睡,它的呈現是物質;當覺醒,它就是意識。所以不要把物質和意識視為分開的存在現象,它們只是功利上的名目,它們是沒甚分別的。
就連科學也做了結論,斷定沒有物質這東西。有趣的是,五十年前尼采宣稱上帝死了,而從現在開始的五十年,科學將宣稱上帝也許已死,也許還沒,但物質肯定已死。當科學不斷深入物質,它發現物質不再存在,剩下的只是能量,只有能量的存在。
當原子爆炸或分裂後,留下來的只剩能量的粒子。我們所知道的如電子、質子和中子都是電的粒子。事實上稱它們做粒子是不正確的,因為粒子帶有物質的含意。科學須再找一個新詞,使量子擁有一個完全不同的含義。
量子同是粒子也是波流,要了解怎麼一樣東西會同時是粒子又是波流很困難,但量子同是兩者。有時候它以粒子的姿態出現──也就是物質;有時它化身波流──即是能量。波流和能量均是量子的表現方式。
當科學深入發掘,它發現只有能量的存在;而當靈性深入鑽研,它發現只有精神、阿特曼(atman)或靈魂的存在。科學與宗教的綜合指日可待,而那把它們分隔開的距離亦將消失。當物質和真理之間的鴻溝被證明是個錯誤,那麼科學和宗教之間的鴻溝亦無法久存。假如物質和意識不是二,宗教和科學又怎會是二呢?科學與宗教的分隔仰仗於物質和意識的分隔。
對我來說,「二」根本不存在,二元沒個容身地,所以不會生出物質和意識的問題。假如你喜歡物質的語言,你可以說每一樣東西都是物質。假如你喜歡意識的語言,你可以說每一樣東西都是意識。我個人較喜歡意識的語言,為什麼我較喜歡它呢?因為,在我看來,人應該求取更高的語言,那是更大的潛力;人不該選取更底的語言,那裡的潛力少之又少。
意識睡眠時是物質,當意識覺醒,則仍然是意識。一切盡是意識。
資料來源:
阿南朵《來自奧修的相關摘錄》
心靈進入無限才能發現無限能源
但這必須奠基於人類超越競爭的心態,一旦人類心靈進入無限,才有可能發現無限的能源。
資料來源:
許添盛《許你一個耶穌》
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探索外星生命新方法:分析行星反射光線
據美國媒體報道,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天文學家日前就發現了一種有效的證明手段——旋光分光法,並成功地運用該方法從月球上觀測到了地球表面的地質形態及地球上光合作用生物的生命跡象。
通過旋光分光法來尋找生命跡象的原理其實並不複雜。以地球為例,當太陽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時,光線會被反射到月球上,這個過程被稱為“地球反照”。人類靠地球反照到月球上的光就可以用肉眼觀察到月亮的陰晴圓缺。
另一方面,由於地球上存在著依靠光合作用等新陳代謝過程存活的各種生物,地球上空大氣層中氧氣和甲烷成分明顯比沒有生物存活的行星大氣層中的同等成分更多。而太陽光在通過這些不同濃度的氣體後反射出來的光線實際上是不同的。
也就是説,雖然這些象徵生命跡象的反射光線強度十分微弱,但科學家是可以通過光譜學的手段和生物吸收與反射光線的不同特徵來區分這些光線,並反推地球上是否有生物存在的。
於是,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們便利用上述方法,成功地獲取了觀測結果,並根據結果分析推斷出了地球表面有海洋和地表植被的存在,甚至還能推測出地表上空雲層的變化情況。
於是,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們便利用上述方法,成功地獲取了觀測結果,並根據結果分析推斷出了地球表面有海洋和地表植被的存在,甚至還能推測出地表上空雲層的變化情況。
不過,據北愛爾蘭艾瑪天文臺的科學家斯特凡諾·巴紐洛介紹,這一原理應用在觀測其他行星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因為和周邊的發光恒星相比,許多行星反射出來的光線太過微弱,觀測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但實際上,行星上如果存在海洋或地表植被,或其大氣中含有光合作用産生的氣體,其反射出來的光線呈現出的會是一種獨特的線性極化狀態。因此只要能夠設法收集到觀測數據,進行下一步的推論過程就是十分可行的。
有關專家表示,雖然這種方法目前還無法用於尋找高智慧生物,但對於人類探索外星生命的研究來説具有歷史意義。
有關專家表示,雖然這種方法目前還無法用於尋找高智慧生物,但對於人類探索外星生命的研究來説具有歷史意義。
資料來源:
中國日報網《探索外星生命新方法:分析行星反射光線》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
莫管花開莫問蝶來、人生彩繪何庸安排
我們生命中的一切所願,其實不應該用「追求」,而應該用「吸引」。
曾經,有一個人為了得到美麗的蝴蝶,便買來一雙跑鞋、一只網子,穿上運動服,追逐奔跑了很久,终於在氣喘吁吁、滿頭大汗中抓到幾隻。
可是蝴蝶在網子裡恐懼掙扎,絲毫没有美麗可言。一有機會,蝴蝶就會飛走。 這就叫 「 追求」。
另一個人也很喜歡蝴蝶,他買來幾盆鮮花放在窗台,然後靜靜地坐在沙發上品著香茗,望著蝴蝶翩翩而來,心情猶如吸蜜的蝴蝶。這就叫「吸引」。
「追求」,是從自我的角度考慮,忽視了事物内在的微妙規律,所以常常事與願違。
可是蝴蝶在網子裡恐懼掙扎,絲毫没有美麗可言。一有機會,蝴蝶就會飛走。 這就叫 「 追求」。
另一個人也很喜歡蝴蝶,他買來幾盆鮮花放在窗台,然後靜靜地坐在沙發上品著香茗,望著蝴蝶翩翩而來,心情猶如吸蜜的蝴蝶。這就叫「吸引」。
「追求」,是從自我的角度考慮,忽視了事物内在的微妙規律,所以常常事與願違。
「吸引」則是從完善自我、奉獻自我出發,順應了天理,投其所好,因而皆大歡喜。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請努力完善自己,創造自然的吸引力吧。
「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請努力完善自己,創造自然的吸引力吧。
資料來源:
學習電子報《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人不會真正死亡,意識死亡後移動到另一個宇宙
量子力學是20世紀初由德國學者Max Planck等物理學家所創立,用以觀察微觀物質世界,並透過計算解釋無法直接看見的現象。每一個宇宙擁有獨立的時空,量子力學幫助我們觀察多重宇宙的存在。
超弦理論更進一步的提出物理世界的一種超時空架構,就是時空為了將玻色子和費米子統一,科學家預言了這種粒子,由於實驗條件的限制,人們很難找到這種能夠證明弦理論的粒子。 超弦理論作為最為艱深的理論之一,吸引著很多理論研究者對它進行研究,是萬有理論的候選者之一,可來解釋我們所知的一切作用力、乃至於解釋宇宙。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維克森林醫學院大學教授蘭Robert Lanza聲稱,從量子物理學角度出發,有足夠證據證明人死後並未消失,死亡只是人類意識造成的幻象。
他提出生物中心論支持自己的論點,指稱是生命創造宇宙,有個人意識才有宇宙的存在,實質上的生命與生物是真實世界的中心,接著才有宇宙,宇宙本身並不會創造生命;意識使得世界變得有意義,時間與空間只是人類意識的工具。
Lanza的研究發現,人在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動時,即物質元素處於停頓狀態時,人的意識訊息仍可運動,亦即除肉體活動外,還有其他超越肉體的「量子訊息」,或者是說俗稱的「靈魂」。他亦說,生物中心論類似「平行宇宙」:當下所發生的每件事情,在對等的多重宇宙中也同時進行,當我們開始質疑、重新思考關於時間與意識的問題時,也同時影響另外一邊對等的我們的意識。當生命走到盡頭,即身體機能盡失時,Lanza認為,還會在另一個世界重新開始。
資料來源:
《美國科學家發現人不會真正死亡》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無量之網
有個地方是萬物的起源,在那裡,純能量只是單純地「在」。在這個孕育真實狀態的量子孵化器中,一切都有可能,我們稱它為「無量之網」。
物質世界(量子世界)所呈現的奇蹟,究竟是人類巨大的可能性,抑或科學的限制?疾病的瞬間療癒、與任何人事物的瞬間連結、乃至時間旅行,是否我們在宇宙中真實擁有的能力?
一九四四年,量子理論之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震驚世界之說,認為存在著一個孕育一切真實狀態的「母體」,它是星球、生命的DNA及一切萬物的起源。近年來的諸多研究證實,普朗克的母體即「無量之網」(Divine Matrix),無量之網具有以下四種特質:
一九四四年,量子理論之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震驚世界之說,認為存在著一個孕育一切真實狀態的「母體」,它是星球、生命的DNA及一切萬物的起源。近年來的諸多研究證實,普朗克的母體即「無量之網」(Divine Matrix),無量之網具有以下四種特質:
1.連結萬物的能量場的存在。
2.此能量場扮演容器、橋樑和反映我們內在信念的鏡子等角色。
3.此能量場並非定域性,而是全像式。它的每一部分都與其餘的整體相連,每一部分皆能以較小規模反映出整體。
4.我們透過情緒語言與此能量場溝通。
若要在生活中釋放出無量之網的力量,首先必須了解其運作方式,並使用它所認得的語言。
原為資深太空電腦系統設計師的桂格.布萊登,對此已進行了二十多年的研究。從埃及、秘魯、西藏偏遠地區的僧院,到早期基督教教義中遭刪除的古老經典在內,無量之網的祕密被保存於珍貴古老智慧的密碼文字之中。這些智慧已由現代科學證實為真。
布萊登指出,人類共通的情緒經驗,如愛、恨、恐懼和原諒等,正是設定無量之網的指令語言,只要熟悉指令,就能使我們更了解該如何為生命帶來喜悅、療癒和平靜。
資料來源:
《無量之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