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的人們,都或多或少有「情緒」上的問題,「情緒」之所以會產生問題,是因為這種感受會帶來一些衝突與痛苦,所以才會有問題,不然「情緒」不會有什麼問題。
「情緒」是一種抽象的東西,雖然抽象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能真實的感受到,所以我們都有察覺「情緒」的能力。一般所謂「情緒」的那種感受指的就是喜怒哀樂這一類的感覺。而「感覺」則是一種對於能量振動的察覺,「我」,這種東西察覺到有一股能量在振動、流動、擾動,「我」就會獲得「感覺」這種東西。
至於那一股活動的能量是從何而來?指的當然是「我」以外的那些能量振動了。另外,要定義「我」所涵蓋的範圍本來就是件困難的事情,簡單的來說,我們可以對一個東西產生感覺的,那個東西就不是「我」。所以「我」不是我的名聲、地位、權力、房子、財產、身體、心臟、肝臟、想法、感覺…所有對它有感覺的東西都不是,剩下的才是那個真正的「我」。雖然「情緒」不是那個「我」,但是它卻常常會困擾「我」,嚴重一點的連「我的身體」都會一起拖下水了,算是不太好處理的一種心智功能。實際上,在「我」之外的那些東西,是有好好的遵循自然的規則自動自發地在運作的,將這些屬於外界的東西經過抽象化與結構化的整理之後,看起來會像是一層層精密安排的積木(如圖),每種相同顏色的層次代表會產生共振效應,每相鄰的兩層都有緊密的關聯,由下至上依序疊上去,缺一不可,少了一塊,就堆不上去,下面堆得重心不穩、上面就搖搖欲墜。
感覺也有很多層次,身體的感官到處都有感覺,想法也會有一點感覺,所以用感受的「強度」來分別這些感覺,以便我們容易表達是哪一種感覺。最強的感受是身體感官的感覺,直接而強烈,持續的時間也很短暫,如果不造成身體組織的破壞,通常是幾秒鐘就會消失,像是冷熱脹麻痛…其次是「情緒」的感覺,如果我們不介入那些已經產生的情緒,通常情緒的感覺在三到五分鐘後就會消失,我們若在生氣或高興的時候,專注的去感受生氣或高興的感覺,會發現他們一下子就消失了,最多也持續不了幾分鐘。強度最弱的則是許許多多的想法,這些念頭在腦中閃過,感受的強度很弱。隨著這些感覺的強度增強時,就會產生困擾與痛苦,越強烈、越持續的感覺,會有越激烈、越立即的反應。
感覺也有很多層次,身體的感官到處都有感覺,想法也會有一點感覺,所以用感受的「強度」來分別這些感覺,以便我們容易表達是哪一種感覺。最強的感受是身體感官的感覺,直接而強烈,持續的時間也很短暫,如果不造成身體組織的破壞,通常是幾秒鐘就會消失,像是冷熱脹麻痛…其次是「情緒」的感覺,如果我們不介入那些已經產生的情緒,通常情緒的感覺在三到五分鐘後就會消失,我們若在生氣或高興的時候,專注的去感受生氣或高興的感覺,會發現他們一下子就消失了,最多也持續不了幾分鐘。強度最弱的則是許許多多的想法,這些念頭在腦中閃過,感受的強度很弱。隨著這些感覺的強度增強時,就會產生困擾與痛苦,越強烈、越持續的感覺,會有越激烈、越立即的反應。
一般在腦中晃來晃去的眾多想法,其實也不會產生多大的困擾,所以我們大都忽略了他們,不過如果這些感覺的強度來到了「情緒」,我們就很難去忽略了。事實上,情緒與想法的本質是相同的,他們是我們腦部這個器官產生的一些東西,就像是肝臟會產生膽汁、酵素,脾臟會產生胰島素,一樣的過程,只不過產生的東西是有形與無形的差異而已。我們腦部這個器官產生的一些無形的東西,我們通常把他們稱作想法、觀念、念頭、情緒…整個運作方式,稱之為心智、思想、思考模式…
在心智上產生的無形東西會在生理上與物質上有相關的反應,反之,生理上與物質上的東西也會反映到心智上,他們是互相應對的能量共振效應(如圖)。
在醫學的研究上發現,憤怒時會產生一些酵素,對身體產生不良作用,快樂或感恩時也會產生另一些酵素,對身體產生良好的作用。如果吃一些物質性的藥丸、打一些化學藥劑,會在生理上產生一些反應,這些反應也會連帶影響心智反應。
情緒發生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訊息由底層的物質層傳入上傳到心智層,然後再由心智層中的各個子層次由下往上依序作用,套用這些心智上的規則,產生一些想法的結果(可能是屬於分析、情境或回憶),接著帶著這個結果往下層蔓延,到了情緒子層次就產生「情緒」反應,所以情緒都會有帶有各種回憶、情境的過往經驗,只是我們有時會發現,有時沒發覺而已。接著可能會繼續啟動生理功能驅使物質身體作出實際行動,憤怒的會打人罵人、自責或自殘,高興的會手舞足蹈…)。
情緒發生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訊息由底層的物質層傳入上傳到心智層,然後再由心智層中的各個子層次由下往上依序作用,套用這些心智上的規則,產生一些想法的結果(可能是屬於分析、情境或回憶),接著帶著這個結果往下層蔓延,到了情緒子層次就產生「情緒」反應,所以情緒都會有帶有各種回憶、情境的過往經驗,只是我們有時會發現,有時沒發覺而已。接著可能會繼續啟動生理功能驅使物質身體作出實際行動,憤怒的會打人罵人、自責或自殘,高興的會手舞足蹈…)。
所以要處理情緒,可以在情緒發生時,專注的觀察自己生理與心智上的種種過程與反應,專注的察覺情緒究竟是怎麼在我們的身心上作用的,通常保持情緒狀態三到五分鐘,這個身心內的情緒風暴就會消失,不過若要一勞永逸、徹底擺脫情緒的效應,則要找出心智上是哪些規則連結到情緒的反應,「我」才能對產生的情緒「沒有反應」。
企圖「使情緒消失」的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情緒是心智層上的一個子層次,我們無法將它去除,若真的將它去除,那上面的心智功能就會消失連帶消失,那是不可能的。我們每一個想法的底層都是以情緒為基礎的,之所以不是每個想法都會感受到情緒的原因,是我們對於一些情緒有反應,有些沒反應,有沒有反應則又是以「感覺的強度」來決定。找出那些心智上觸動我們情緒的規則,就是在弱化「我」對那些感覺的強度,等到情緒的感覺弱化到某種程度之下,「我」就會對那些原本強烈的情緒失去感覺,雖然情緒依然會發生,不過那個情緒就會從「我」的感受範圍內消失了。我們若是期待風景區的美景,當我們知道我之所以會感到高興是因為我在心智上早已經產生了一個「看到美景就會歡喜」的規則時,高興的感覺就會漸漸感受不到了,這條規則的效應已經弱化了。
事實上,我們心智上的所有規則就是讓「我」感覺到「自我」的原因,而這所有規則所形成的「自我」,並不是真的「我」,有人說那叫「假我」或「小我」。
「情緒」原來是心智發展的一個階段,本身不會造成什麼問題,在尚未有更高層次的功能出現之前,情緒是保持生存的有力工具,不過因為我們已經發展了更精密的上層工具(回憶、情境、分析、歸納、推論),所以我們可以使用更有效的上層工具來面對處理各種狀況,以避免衍生其他的問題。雖然有時我們會產生一些情緒反應,不過這正好提醒我們在「情緒」子層次裡哪些規則連結需要弱化處理,讓那些情緒不會再衍生其他的問題。
「情緒」原來是心智發展的一個階段,本身不會造成什麼問題,在尚未有更高層次的功能出現之前,情緒是保持生存的有力工具,不過因為我們已經發展了更精密的上層工具(回憶、情境、分析、歸納、推論),所以我們可以使用更有效的上層工具來面對處理各種狀況,以避免衍生其他的問題。雖然有時我們會產生一些情緒反應,不過這正好提醒我們在「情緒」子層次裡哪些規則連結需要弱化處理,讓那些情緒不會再衍生其他的問題。
情緒是需要面對處理的,但不是壓抑或忽略它,壓抑或忽略久了,他會變成一頭吞噬「我」的野獸,這種形容並不奇怪,因為我們人與其他動物都擁有相同的情緒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