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清平、中道的心靈生活
佛陀傳記中,有一段極具啟發性的故事。相傳悉達多太子為悟得正法,捨棄宮廷奢華享樂的生活,轉而隱居山林,每日僅食一麻一麥,以極度刻苦的方式修行。
過程中,他深感物欲熾盛、縱情聲色固然不利修持,但違反生理、傷害軀體的苦行,同樣無益於證悟;唯有捨棄苦樂兩邊的極端,過「中道」的生活,方能悟道解脫。
有此體悟後,悉達多結束苦行走出樹林,想到附近的尼連禪河洗淨塵垢,卻因饑餓過度不支倒地。幸好一旁的牧羊女供給羊乳,虛弱的悉達多才恢復體力,跋涉到對岸伽耶山的菩提樹下端坐修行,終於在七日後開悟正法,成為宇宙大覺者——佛陀。
佛陀成道的故事,說明了唯有不苦不樂、兼顧身心平衡,才能成就法身慧命;過度刻苦與過度享樂,都會是生命覺悟的障礙。
現代人的危機在於過度享樂。
近來全球遭逢金融危機,經濟普遍不景氣,大多數國人已經自發性的節衣縮食,開始克制享樂的欲望,甚至可能因生活條件大不如前而發愁。
然而我們亦可如是善解:經濟發展停滯,消費需求減少,生產開發趨緩,正是減少碳排放,讓地球喘息的大好良機。人們在不得不節制消費的情況下,正可開拓歸於「中道」的心靈生活。
如證嚴上人提出「清平致福」的主張,鼓勵人人在生活上做到克己、克勤、克儉、克難,少一點奢侈、多一些平淡,寡欲自然輕安自在。
資料來源:
《慈濟月刊第 504 期》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調和我們的顯在意識
當質子、中子、電子的型態歪斜或產生歪斜的振動波即是生病了。
分子程度的歪斜產生病原菌,癌症及愛滋病則是原子核原子程度的歪斜造成的。
由於顯在意識持續發出中子、質子的歪斜振動,而肉體的中子與質子也是歪斜的就會罹患疾病。
若能修復歪斜的振動,即能治癒疾病,現在人體中子平均有85%、質子5%、電子95%以上都是歪斜的,顯在意識如果能朝著「調和」方向進行意識改革的話,則可正常化質子與中子,也不致罹患疾病,並可存在精神性較高的世界中。
資料來源:
深野一幸《波動能量的健康革命》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保健新理念:胺基酸營養
現代營養理念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人類必須尋求一種具有普遍性、基礎性、本質性的營養物質,它不僅適用於疾病狀態,也要適用於健康狀態。因此怎樣正確選用營養保健品?這是當今生活品質逐步提升過程中人們普遍面臨的問題。
實際上,這種營養物質必須要具備增強體質、加強抗體防禦機制、提升生命品質、延緩衰老的非特異性作用,這就是<胺基酸營養>。人的生命活動要靠無數種蛋白質來完成,而這無數種蛋白質就是由體內二十多種胺基酸透過不同的排列組合構成的。
從人的衰老過程來看。在年齡漸高以後:
1.中樞神經系統的腦組織、腦細胞容易缺少離胺酸、色胺酸、精胺酸、麩胺酸等,導致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
2.心血管方面常易缺少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管彈力衰退,導致動脈粥狀硬化。
3.肝臟方面,甲硫胺酸的缺少,易形成脂肪肝,對多肽的利用率下降。
4.腎臟方面,由於缺少白胺酸、異白胺酸、纈胺酸,會導致腎功能低下。
5.胃腸系統由於組胺酸的缺少,形成胃腸腸壁消化、吸收功能障礙。
6.在運動系統,由於蛋白質分解過程超過合成過程、肌纖維衰減萎縮、能量供給下降、肢體易軟弱無力。
7.精胺酸對性活動力。
8.天門冬胺酸對智力、記憶力都有直接的影響。
人體防禦系統的免疫機制,抗體、補體、吞噬細胞的形成與活動都需要蛋白質的補充,一旦不足、即出現老年人抵抗力下降、易生各種疾病;在人體的正常活動和運動中,能量的消耗同時會產生大量酸性物質,產生過多的自由基;當胺基酸供給不足時,自由基和酸性物質的累積會加速細胞分裂、組織老化。
具體實驗已經證明,一旦給予補充包括離胺酸、甲硫胺酸等,就能消除自由基,抗體氧化利用脂肪酸的能力隨之增強,對疲勞的防止和消除作用異常明顯。
從以上延緩衰老和消除疲勞二個生理進程的分析,<胺基酸營養>較其他單一性營養更具優越性。
科學實驗已得出關於人體胺基酸(必需和非必需胺基酸按WHO標準比例)每日需要量的數據,即一個成年人(以60公斤標準)日需胺基酸量約為5克上下。依此數據,老年人、體弱者、疾病者、亞健康狀態者當攝取比此劑量高出30%為宜,亦即每日可以攝取6.5克。
綜上所述,依現代生活品質的要求而言,<胺基酸營養>這一概念已昇華為一種「胺基酸文化」,胺基酸營養是一種本質性、全面性的對人體、對生命品質的支持和強化。它關係到人的健康品質、生活品質,對疾病的防禦能力、對衰老進程的延緩、對疲勞的消除,它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保健營養新觀念。
人體防禦系統的免疫機制,抗體、補體、吞噬細胞的形成與活動都需要蛋白質的補充,一旦不足、即出現老年人抵抗力下降、易生各種疾病;在人體的正常活動和運動中,能量的消耗同時會產生大量酸性物質,產生過多的自由基;當胺基酸供給不足時,自由基和酸性物質的累積會加速細胞分裂、組織老化。
具體實驗已經證明,一旦給予補充包括離胺酸、甲硫胺酸等,就能消除自由基,抗體氧化利用脂肪酸的能力隨之增強,對疲勞的防止和消除作用異常明顯。
從以上延緩衰老和消除疲勞二個生理進程的分析,<胺基酸營養>較其他單一性營養更具優越性。
科學實驗已得出關於人體胺基酸(必需和非必需胺基酸按WHO標準比例)每日需要量的數據,即一個成年人(以60公斤標準)日需胺基酸量約為5克上下。依此數據,老年人、體弱者、疾病者、亞健康狀態者當攝取比此劑量高出30%為宜,亦即每日可以攝取6.5克。
綜上所述,依現代生活品質的要求而言,<胺基酸營養>這一概念已昇華為一種「胺基酸文化」,胺基酸營養是一種本質性、全面性的對人體、對生命品質的支持和強化。它關係到人的健康品質、生活品質,對疾病的防禦能力、對衰老進程的延緩、對疲勞的消除,它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保健營養新觀念。
資料來源:
呂應鐘教授《保健新理念:胺基酸營養》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什麽是波動?
依物理科學角度來說波動就是粒子震動的頻率。
又根據量子論說:大自然的事物都是以微量片段在進行著,如牛頓的物理學(運動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等。
牛頓的物理學研究偏重在宏觀的現像上;故大部分以看得見的自然動態為主,如萬有引力、加速度、反作用力。
但在超微細的領域之內就完全失效了。所謂超微細的領域-微觀世界:例如物質中的原子,而原子亦由電子、中子、質子等等形成。這些微小的粒子在不同的物質中會有不同的震動頻率。亦即是說,任何物質擁有其獨特的震動頻率,而波動儀就是透過測度人體內不同物質的振動頻率加以量化並做出分析,並針對個案的身、心、靈做不同程度的調節與能量補給,最終目的乃希望帶給全人類和諧的波動共振,進而令地球所有人、事、物都可以逆轉恢復本質-如嬰兒般健康的狀態。
日本建築師足立育朗在他的著作《波動的法則》中提到:波動包含了周波數、波長、振幅等等,如電視機與收音機就是運用波動的這些特質讓我們可以看到影像或聽到聲音。各位應該都有經驗,如果你的調頻沒有對應好電視機或電台的頻道時,你就收不到該電台的聲音與影像,所以同理可證,如果你的波動長期處在負面的狀態裡,波動儀當然可以測出你目前頻率的問題,如肉體健康狀況、能力、個性特質、心靈處方簽…等等,當然也包括了閣下的前世今生種種資料。
足立育朗先生又強調,根據他的臨床印證:一個人如果做了一個決定,身邊馬上會匯集很多的原子核,相對的;當這個人無法做決定或猶豫不決時,身邊的原子核馬上潰散,以理推敲他得到一個很特別的理論:
他認為繞著原子核轉的帶負電的「電子」的功能在於現實化,隨時保持「能量零」的狀態,原子核裡面的不帶電的「中子」等於「意識」等於「調和」,另一個帶正電的「質子」等於「意志」等於「愛」。
對於疾病他更大膽提出:
中子和質子及電子因某種原因造成不正常的結合所形成的原子,以及所組成的分子,統稱為「病菌、病毒」,如愛滋病、癌症是因為中子(意識、調和)、質子(意志、愛)失衡與扭曲所致。
所以要健康必須符合自然法則-不要與疾病對抗,要坦然接受,然後下決心去改變,最後就是要持續執行。
資料來源:
1.承愛教育信息諮詢有限公司《什麼是波動?》
2.足立育朗《來自宇宙的訊息-波動的法則》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一物全體」與「身土不二」
「一物全體」就是儘量選取可以「整個都吃」的食物,並且整個都吃下去。例如蔬菜選擇蘿蔔,不只吃皮,連葉子都要吃下去。如果選擇菠菜,則要連根洗淨吃掉。例如米或麥,米吃全米,麥吃全麥。例如吃魚,則選擇沙丁魚、小蝦米,從頭到尾,包括殼和骨頭都吃。
伊藤醫生說:「我們為了維持生命而吃東西,食物是我們生命的動力,食物本身也有自己的生命力。各個生命力都保持整體平衡,所以不能整個都吃的食物,等於生命力有所欠缺。」
在西歐諸國,傳統肉食系的飲食所引起的病症,已經成為嚴重的問題。肉食無法實施『全吃』,牛豬不能整隻都吃,所以難免偏於『部分吃』。這種日常飲食狀態,很有可能積久成病。
「身土不二」則是隨著季節變換,吃自己所住的,與自己氣息相通的土地所生產的食物。
例如春天吃桃李,夏季吃西瓜,秋天吃梨子,冬天吃棗子。如果不符合節氣,倒過來吃,不只對身體無益,反而有害。
例如南方熱帶的人,儘量少吃北方寒帶生產的蔬果。因為南方之所以有南方的瓜果,是合乎自然的,理所當然,吃身邊自然生出的蔬果,就會得到順天應人的生之力量,反之,生命力就會衰弱。
伊藤以香蕉為例:「南方酷熱地帶的人,要多吃能夠消暑,冷卻太陽曝晒的食物。香蕉生長於南國,且有強烈的陰性,是一種能夠冷卻身體的食物。日本人愛吃香蕉,實施節食的人,往往兩根香蕉作早餐,這樣的吃法冷卻作用過強,有害身體。」
漢方醫學的養生法,是徹底利用自然恩惠的最佳方法,其基本態度是珍惜身體。養生的根本是順應『一物全體』、『身土不二』的原則,分辨食物的陰陽性質,進食合於身體狀況與季節的食物。
本來,吃與自己同一水土的食物,把找到的食物整個都吃下肚,是最理所當然的事,但現代世界,全年在超級市場,提供了大部分與季節無關,距離水土遙遠的食物,已經混淆了生活的習慣。加上生產技術的進步,我們可以隨心所欲、隨時隨地、不分遠近,買到任何東西來吃,就不會珍惜身邊自然生產的食物。
食物愈來愈精,皮、骨、根、莖、葉等等,大部分被丟棄,正是棄珍寶而留糟粕,生命力就在不知不覺中衰退。
難怪伊藤醫生會慨歎:「奇怪的是,在現代,適時享用季節的食物,不逆自然、不違環境的『當然』的生活,卻漸漸的變成了奢侈!
伊藤真愚醫師的觀點,使我想到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吃蔬果,都是連根、連皮的吃。青菜捨不得丟菜根,一直到現在,我都覺得連根炒的菠菜最為美味,紅色的菠菜根在綠葉中非常可看,可以促進食慾。
西瓜吃完了,西瓜皮洗乾淨,可以做一道美味的沙拉。若與蘿葡同醃,最為美味可口,綠白相間,十分美麗。冬瓜湯要連皮連子去燉,才會好喝。滷苦瓜和菜心,也要連皮連子,味道更醇美。 魚與肉更不用說了,幾乎是無可丟棄的部分。
回想起來,那樣的「一物全體」,不只是愛物惜物,也是先人留下的智慧生活。
「身土不二」更是毫無疑義了,從前完全沒有進口的食物,我們的食物當然是隨著季節,取自身邊了。夏天大啖荔枝和西瓜,冬天猛吃橘子和棗子,一切不都是那麼自然嗎?
「身土不二」更是毫無疑義了,從前完全沒有進口的食物,我們的食物當然是隨著季節,取自身邊了。夏天大啖荔枝和西瓜,冬天猛吃橘子和棗子,一切不都是那麼自然嗎?
「一物全體」與「身土不二」就合乎於當下的精神,全然的、整體的、隨緣的、不分別的生活,原來是最健康最圓滿的生活。
想起蘇東坡在海南島吃隨手摘取的荔枝,和楊貴妃在京城吃白馬快急送來的荔枝,同樣的荔枝,我更嚮往的是竹杖、芒鞋、輕勝馬,松下、烹茶、吃荔枝的境界呀!
資料來源:
林清玄《一物全體與身土不二》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喚起每一個人願意付出關懷的心
證嚴法師:
- 將愛化為行動,感受助人時所得到的快樂,就是最大的成就。
- 做慈善不是有錢人的權利,是有心人的專利。
- 布施的確需要錢,可是錢不是最終目的,錢的多少也不是最重要的,喚起每一個人願意付出關懷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資料來源:
何國慶《考驗—證嚴法師面對挑戰的智慧》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醫病、醫人、醫心
證嚴法師:
醫生的工作不單是看「病」,而是要看「病人」。
醫護人員必須本著「尊重生命,人文關懷」的精神,做到「醫病、醫人、醫心」—身心靈「全人照顧」的全方位醫療。
資料來源:
何國慶《考驗—證嚴法師面對挑戰的智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