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理念

是最高的能量-可自然和諧共振及平衡我們的身心靈,歡迎大家探索研究 - 本!

https://www.facebook.com/FrLove.Study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飲食中蘊含的能量秘密





物理學家普里高津耗散結構學說從物理角度為生命本質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
生命是一個耗散結構,任何生命都要與外界環境不斷地交換物質和能量,否則生命就會導致死亡

佛教從究竟的角度提出一切生命的能量都來源於大日如來,也就是我們的佛性。大日如來依梵音可譯成毘盧遮那佛(在其他宗教,大日如來可以被稱為“上帝、真主”等等),依據公元七世紀善無畏三藏翻譯的《大日經》:“ “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萬物,能利養世間一切生物,大日之光為不生不滅”。《大日經》雲“佛告金剛手: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依據《大日經疏》的作者唐代科學家一行法師的觀點,這三句話是《大日經》的綱要,這告訴我們以慈悲為核心的菩提心是一切光明能量的最究竟來源。大悲即兼明大慈,拔一切苦,施無量樂。太陽是毘盧遮那佛無垢遍照的光明在我們裟婆世界物質的能量的化現生命補充能量即為“飲食”。

我們裟婆世界食物的能量都來源於太陽。對於裟婆世界的芸芸眾生來講,需要同時吸收兩種能量---精神的能量與物質的能量

精神的能量消除我們精神的疲憊和萎靡不振食物的能量補充我們的體力

佛教實踐證明“萬法唯心造”,這兩種能量源頭是我們內心佛性的光明,所以精神的能量能取代物質的能量,如果能找到精神能量的源頭,物質能量的補充可有可無,這就是辟穀的原理。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中描述了聖人與賢人的精神與生活狀態:“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摯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人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意填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輸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 ​​地,像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可見“恬倏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的真人與聖人之飲食靠的是“提摯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補充的是“獨立守神”的精神能量。要達到“壽敝天地,無有終時”的境界,沒有辟穀的能力是不行的。

但是如僅有物質的能量補充而沒有精神能量補充,生命的延續是不可能的《黃帝內經.靈樞》講:“岐伯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複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這裡“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是精神能量匱乏的原因,而精神能量匱乏的結果是“精氣弛壞,榮泣衛除”導致“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死亡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明確指出了這點。《黃帝內經·靈樞》中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德道經·尊貴》說:“道生之,而德畜之”。由此可見,就是長養我們人類生命的能量“生者氣”。天德養神,地氣養形,德對於人類的健康生存對於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具有根本性的源動力作用,人類與自然萬物皆須臾不可與道德分離。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生命由兩種營養,一個營養來源於宇宙天地自然當中看不見、摸不著,但能夠通過我們的皮膚,通過我們良好的心靈品格自動的同頻諧振而吸收到我們的體內,而營養我們的精神系統

另一種營養來自於地,地球生長的五穀以及人類飼養的五畜,通過食物的加工,口腔的嘴嚼,消化道的吸收,進入我們體內,營養的是什麼呢?營養的是我們的肉體

這兩種能量在體內產生交匯,互相轉換,使人的生命富有朝氣和活力。所以古代也有一句簡單的話就說:天德養精神,地谷養肉身。我們在不能夠主動的獲得天德的能量進入我們的體內營養我們的靈魂,滋養我們心靈的時候,那麼完全是靠調用倉庫裡面的能量,所以你看現在科學雖然發達,西醫研究也進入微觀世界,但是人類的疾病卻不見減少,反而越來越多。為什麼呢?整個西方的科學領域都沒有像我們東方古代醫學那樣,既把握了人的肉體營養,也把握了人體的精神營養,我們的祖先在甚深的這個觀察當中發現了需要兩種營養同時提供給每一個人,那麼這個人的生命才會完整的健康。才能夠說在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方面獲得一個完整的統一狀態(國學名家熊春錦《道醫學》)。

依據中國傳統文化的道教與儒家的觀點高尚精神的元素與物質身體的機能之間存在對應。“仁、義、禮、智、信”,道學稱之為“五德”,源出於《德道經.論德》;儒家稱之為“五常”。“養性”,就是“養德”。“五德”與人體五臟腑相對應肝藏仁,心藏禮,肺藏義,腎藏智,脾藏信





仁德是五德的核心,仁德的另一種稱呼是愛心。依據熊春錦先生的說法:“仁德豐厚的人,一般從眼睛就可以看出來。他表現出了一種慈愛、善良、寬容,寬容忍辱,博愛萬物,舉止非常端莊,隨時都可以發自內心的微笑。在待人接物上,也表現出一種柔和暢達,能夠寬容、包容,稱之為“慈眉善目”。為什麼會“慈眉善目”呢?因為肝開竅於目,所以從人的眼睛上就可以發現這一個人是否具備比較渾厚的肝木仁德和品格,有了品格才有能量。……莊子云:“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反之,如果五德品格缺失,五德能量缺乏,都能夠使我們的身體裡面產生很多的疾病。傳統中醫在這方面做了及其深入的研究。可以說五德的完備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比如仁德品格缺乏,仁德能量缺乏,這​​樣的人性格上肯定自傲抗上,不服人管,常自己生氣。這種人很多,女性一般就表現出愛生悶氣,在心裡仇恨別人,但外在表現不顯露出來,可以憋到自己對著牆角流眼淚,但是卻淤積在自己體內。表現在健康上,就會傷肝,造成氣滯血瘀,頭暈眼花,胸悶腹脹。肝五行屬木,仁德為肝臟之本,肝主筋(血管、韌帶)。仁德缺乏的人,晚年最容易四肢麻木,中風癱瘓。而且,仁德品格缺乏表現在命運際遇上,就會人際關係緊張,一生各種事業發展困難重重。”

又依據傳統中醫理論,人體五臟腑又與食物(包括中藥)的五味有密切關係。《內經》中明確指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德“— “五臟” —“五味”一一對應相互作用。所以食物絕非僅僅是能吃的東西而已,食物與人的髒腑功能與人的道德精神密切相關




現代科學也逐步發現了精神能量的匱乏會引起消化道疾病這個秘密。依據現代內分泌學說,胃神經細胞在接受到大腦傳來的“情緒刺激”的指令後,會立刻引起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雙重反應,立刻引起胃腸蠕動的變化、消化液分泌的變化,而產生胃疼、食慾下降、上腹不適、飽脹、噯氣、噁心等症狀。現代臨床醫學發現了大量關於情緒與消化道疾病之間關係的案例。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的消化功能對情緒變化十分敏感。在積極、愉快的情緒狀態下,胃粘膜會充血發紅,胃腸蠕動加強,消化腺分泌正常,有利於實現正常的消化功能。當處於抑鬱、憂傷、失望、悲痛等不良情緒狀態下時,胃粘膜因缺血而顯得蒼白,胃腸活動減弱,胃粘膜分泌減少,胃內酸度下降,不利於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而如果長期憤怒、焦慮,胃液的分泌可持續升高,使胃內酸度過高,使胃液對胃粘膜的消化作用大於粘液的中和作用及粘膜的自我修復能力,由此導致消化性潰瘍的發病。

在醫學臨床工作中也發現,消化系統疾病中許多都與不良情緒有關,屬於心身疾病。常見的有: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直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神經性嘔吐、慢性肝炎等等,這些疾病的治療除了必要的用藥之外,調節不良情緒,消除致病因素也非常重要。所以在飲食活動中不僅要注意營養,講究衛生,而且要注意情緒調節,使人在積極的情緒狀態下有良好的消化功能,促進健康預防疾病。
依據王子華與史林鳳的論文《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情緒分析》(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誌,2009 年 10 月 4 卷 10 期,),通過對32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情緒狀況做了分析,發現兼有抑鬱與焦慮的患者共7例,佔21.9%,絕望的患者拒絕心理測試;僅有焦慮佔62.5%,情緒由恐懼、內疚、痛苦、憤怒組合成焦慮。表現為:面部表情緊張、眉頭緊鎖、肢端顫抖、快語、激動、失眠、心悸、腰背部疼痛、擔心自己的病會傳染、將來會失去工作等。監護儀的使用、氧氣的吸入更加重了病人的焦慮情緒。多見於第一次出血,家庭經濟條件差,社會閱歷少,醫學知識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差,文化水平低及年輕的患者;僅有抑鬱的佔37.5%,表現為沈默、有負罪感、自卑、反應遲緩、哭泣、企圖自殺等。其中絕望佔12.5%,表現為沈默、無慾望、不配合治療,甚至放棄治療、企圖自殺等。對治療失去信心。多見於多次反復出血的晚期腫瘤病人,缺乏家庭支持者。總之這些消化道出血病人的精神面貌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就是“愛心能量嚴重缺失”。從這裡可以看出負面的情緒與消化道疾病的高度相關性,飲食的內容必須同時包含精神與物質兩個層面

所以美好的食物一定是與高尚的精神相結合的美食的色香味不僅滋養我們的身體,而且應該如詩歌一般帶有高尚精神的信息能量陶冶我們精神
美好的食物應該是“仁德的、充滿愛心的”食物,不應該沾染血腥,不應該殺害動物含有屍體。當一個人的精神達到高尚的境界後,一定會自動選擇素食。比如,在武術萬維網上,有一位熊春錦先生的學生講自己誦讀《道德經》後精神淨化,吃不下葷腥菜。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對人類做出傑出貢獻的人最後都走上茹素之路。他們中有宗教家、政治家也有藝術家……讓人矚目的是在他們之中還有一批偉大的科學家。其中有數學先驅畢氏定理的發現者、西方的素食主義之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愛因斯坦,愛迪生,富蘭克林,達爾文,牛頓等等。這些偉大的科學家不僅在科學上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在精神上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畢達哥拉斯告訴我們:“只要人們持續無情摧毀低等動物的生命,他就永遠不能體會健康或和平的真諦。因為人們若不能停止屠殺動物,那麼他們就會互相殘殺。的確,播下謀殺及痛苦的種子的人是不可能收成快樂及愛心的果實的。

愛因斯坦說:“我認為素食者所產生性情上的改變和淨化,對人類都有相當好的利益,所以素食對人類很吉祥

電力科學發明家愛迪生告訴我們:“非暴力通往道德的頂峰,是一切進化的目標。如果不停止傷害所有其它生命,我們就仍然只是未開化的原始人

分類學家林耐講:“人類的結構,不論從內在或外表來看,若與動物相比較,都充分顯示出蔬菜與水果是他的​​自然食物
進化論之父達爾文告訴我們:“人與高等哺乳類動物在智力方面沒有根本的差異…在精神方面人與高等動物之間有很大差異,不過這種差異僅僅是量的差異,不是本質或類上的差異(There is no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man and the higher mammals in their mental faculties ... The difference in mind between man and the higher animals, great as it is, certainly is one of degree and not of kind.)”。他明確地告訴我們:“對所有生物的愛是人類最高貴的品德。The love for all living creatures is the most noble attribute of man.” 在學習繼承這些科學巨匠的科學成就時,我們也絕不能忘了他們在精神上,在生活上尤其是在飲食上給我們的指導。

作者慈悲與環保的因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